您好,欢迎访问成都蒙彼利埃小学!

【校园心成长】从人格的统一性来看看孩子

当前位置:> 心理频道
2017-3-29    作者:朱宁    点击数:2629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终其一生都在关注着人的成长和社会教育。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认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阿德勒:“认为个体才是所有研究的重点,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的一两个表现中就得出影响深远的结论,而应该尽可能全面考虑来支持我们的论点。只有当我们成功地证实最初的假设,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一个人行为的其他方面也能发现类似的气馁和顽固时,我们才可以确定地说,这个人的整体人格具有气馁和顽固的特征。

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

某位6岁多的一年级男孩,他有一个快要3岁的弟弟。爸爸从事项目工程,每年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妈妈温柔,总是想办法包容孩子。目前妈妈让外公外婆照顾弟弟,自己独自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每天会带着小男孩去外公外婆家吃晚饭,陪弟弟。最近妈妈和外公外婆商量,要将弟弟接回自己的身边。也在最近,妈妈在生活中发现孩子越来越固执和小气,同时学校老师告诉妈妈,小男孩在学校喜欢捉弄同学,想引起老师的关注,这些情况让妈妈又生气又苦恼。有一天早上孩子以想睡觉不想上学为由不起床,反复向妈妈提要求,支配妈妈。妈妈很生气,先是严厉拒绝,但后来开始不断让步,答应孩子不停变卦的要求——“给我买个玩具,我就起来”、“不行,周末我要出去玩,你答应了我才起来”、“我就是不起来”。最终妈妈出门上班,孩子在家里睡觉,妈妈请外公过来看看孩子。妈妈认为孩子的本性不坏,“谦虚、热心”。她最终都能宽容孩子的行为,而没有兑现对孩子的许下的话“告诉老师,你没有去上学是因为你想在家里睡觉”。当孩子看到妈妈去抱弟弟时,他表现得很嫉妒,他开始捉弄弟弟,因为他发现此时弟弟是家庭里关注的焦点。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随时随地想用无礼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

当儿童陷入新的困境时,他的行为也许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即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案例中的小男孩总想成为众人的焦点,这是他根本性的观念。因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观念,他总是希望母亲只关心他一个人,为他一个人服务。而事实上他拥有这个绝对权力将近6年多的时间。可是随着弟弟的出生,并且弟弟即将回到自己和母亲的生活里,这意味着他将失去在家庭中的核心位置。部分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入学后发现,“原来一个班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原来我没有办法让老师时刻关注我”。案例中的小男孩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他只习惯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上学后面临完全相反的情境,学校里的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如果这个小孩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他自然会感到挫败,但依然不放弃用错误的行为引起老师的关注。因为老师会把他的情况反映给妈妈。他感到可以重新控制妈妈,妈妈又要重新为自己服务,这也是他期望的。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因为我们的人格发展具有统一性(阿德勒指出,人格统一性的发展就是人的行动及其手段相协调成为一个单一模式的过程)。儿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由其自身的目的所决定,他的整体人格不会让他偏离原有的目的。案例中的小男孩在学校的表现与他的生活方式是保持一致的,当他面临毫无准备、又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只有他独自挣扎着去应付的时候,这种恶劣的行为才会出现,因为他拿出来的是自己固有的错误观念。

生活迫使儿童整合并统一自己的反应,而他对不同情境的统一的反应方式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所有的行动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儿童区别开来。惩罚是否对每一个孩子都有效?阿德勒的观点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还要从儿童的统一性人格上思考。至少能确定的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为孩子进入学校多做一些情感适应的准备。

By:穆琳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心理咨询室

参考文献:阿德勒 《儿童人格教育》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盛兴街196号    后台管理
主办:成都蒙彼利埃小学联合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
蜀ICP备170165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