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迎来了蒙小一年级数学的第一次亮相课。当亮相课的余音渐渐逝去,我内心的激荡仍未平静,抚摸内心静下冥想,动笔记下心中涟漪。
一、 梅一:[原音再现]
本节以送苹果说故事贯穿整个课堂。
(一)初步感知:树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说一说: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这个数学故事?
(二)再次感知:地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这个数学故事还可用什么方式表示?
1、摆一摆。
2、手指表演。
3、画一画。
4、写一写、认一认、读一读:
(三)放飞感知:如果是你是小老鼠,你会搬走多少个苹果?并列出减法算式。
(四)综合感知:用5-2=3说一说生活中的数学故事。
(五)全课总结。
二、重新感知。
(一)学生思维之再视:课堂生成之顺应与不为
[实录]
师:秋天来了,苹果成熟了,仔细观察果园里发生了什么?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数学故事?
生:本来果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苹果,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师:谁还能再说说这个数学故事?
生:原本果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苹果,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师:树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呢?
生:3个。
师:小老鼠知道了这个事。请看又发生了什么数学故事?
生:地上有5个苹果,小老鼠拿走了2个苹果,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师:谁还能再说说这个数学故事?
生:地上有5个苹果,小老鼠搬走了2个苹果,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师: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生:3个。
师:你还有什么方式表示这个数学故事?
生:5-2=3
许是人脑思维已习惯简洁思维;许是孩子已预习,也许孩子已预见,本节课中孩子就会讲减法算式。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大。
此时处理方式也较多,无一定论:
法一,顺应而为。让学生上台板书,让学生讲解为什么?先退一步观战,如学生上台讲不清,道不明,败下阵来,再乘胜追击,引出实物、图片等表示。
法二,顺应不为。也可仅展示这一算式5-2=3,再引其摆图形、画图形后,回过头再请这位学生予以解释算式意义。
(二)自我课堂之反思:唉!此处在教学中处理不当,没把握到顺应而为和顺应不为的度,从而导致未达预期效果,显得“有点乱”。
三、梅二:
课后,静静地想了想这类对意义的认识课,也分析了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已知道减法,并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减法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仅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梅开二度,我会重从生活经验出发,顺学生的思维过渡到减法,降低生活经验和抽象概括之间的梯度。
[教学设计之再行]
(一)生活体验。
1、场景体验。
原来5个苹果,从课桌上掉下来2个,桌上还剩下3个。
原来老师手里有5个乐学币,掉了1个,手里还剩4个。
原来有5架纸飞机,飞走了1架,还剩下4架……
2、同桌表演。
3、全班展演。
4、提取三个量。
师:说一说,请对刚才玩的游戏取个名字吧?为什么这样取?
在学习描述的过程中,体会三个量:原来、去掉、还剩。并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及时板书动词。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促对三个量的充分感知。)
(二)情境感受。
描述不同情景,规范语言,再次体会三个量: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来2个,还剩下3个。
地上原来有5个苹果,小老鼠搬走2个,还剩下3个。
(三)多种方式表达。
师:这两幅图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1、生自主。
动作、画、算式……。
2、全班展示。从具象到抽象逐一展示。
前面的三个量演变为算式,强调三个量与抽象表示法之间的对应。
3、认一认,读一读减法算式。
(四)放飞思维。
师:如果你是小老鼠会怎样搬呢?
同桌表演小老鼠搬苹果。
(五)逆向沟通。
选一个算式说生活中的故事。
(六)全课总结。
(总体设计意图:以活动为载体,顺向沟通三个量与减法各部分的联系,让抽象的过程显得更自然;逆向沟通减法算式各表示生活中的不同情景,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知识源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怎样沟通好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我深深地被此吸引! 期待再次实践!
【文:黄际】